互联网+
每一个度过的夏夜,都伴随着几瓶啤酒的狂欢。
或许我们早已经被燕京、青岛、雪花纯生等啤酒所包围,殊不知纯正啤酒的滋味。
在中国传统啤酒寡淡如水的今天,追求品质和口味的精酿啤酒终于得到了生长的机会。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舌头被大牌传统啤酒味觉疲劳的时候,精酿啤酒的出现似乎点燃了人们对啤酒的灵感与激情。
就有这么一款啤酒,酿造出来就卖出16万瓶,获得了1.19亿元的A轮融资,目前供应着全国30多个省份。
它就是“熊猫精酿”,一个用精酿啤酒开启新消费的品牌。
01:不会酿酒的汽修工不是好农夫
在国内,精酿啤酒的市场曾经是进口品牌的领地,人们只能在酒吧和进口商品超市才能买到,而且价格不菲。近年来,一些中国创业者也开始探索精酿啤酒的国产化之路,这其中就包括了熊猫精酿的创始人——潘丁浩。
2006年,潘丁浩去了加拿大读书,学习汽车工程专业。
在那里,认识了他的酿酒师傅。他常常在不用上课的时候跟着师傅学酿酒,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半专业的爱好者。
之后每年夏天回国,潘丁浩都会到中国的各个城市去喝啤酒,但是那些工业淡啤的味道,远远不能满足潘丁浩刁钻的味蕾。
2010年,因家里的需要,学汽车工程专业的潘丁浩回国打理起有机农业的生意。
从去全国的农业发达区域出差拜访,到为加拿大有机农业教授作翻译讲解国际先进有机农业技术;从亲自在广西种植五十亩圣女果喜获大丰收,到投入资金在水果批发市场体验了一周的苹果批发商生活,他学到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知识,拥有了丰富的农业创业经验。
但对于当时的潘丁浩来说,始终念念不忘那时在加拿大一款名为“世界的尽头”的精酿啤酒。
直到2012年,潘丁浩觉得家里的生意已经慢慢好转,不需要自己帮衬的时候,他又开始想起自己未遂的啤酒梦想。
那段时间他认真地去拜访了中国比较有名的啤酒人,高大师高岩,牛啤堂等,这些人到现在都在做精酿啤酒,做自己的品牌。
2012年,潘丁浩在京城食客们扎堆的北新桥簋街,开了第一家熊猫精酿酒吧。他成天窝在不到十平米的地方酿出各式各样的啤酒,像一个潦倒的“画家”。
机缘巧合之下,他遇到了夏语林。同是资深酒鬼出身,有着相同的理想目标,夏语林决定加入熊猫精酿团队。从此,潘丁浩负责酿出好喝啤酒,夏语林则负责让这些啤酒走到大家面前。
2013年9月18日,两人赌上了所有家当卖掉酒吧,孤注一掷,开始了第一批熊猫精酿的研发生产,幸运的是当这16万瓶熊猫精酿啤酒面世,受到市场极大欢迎,这批啤酒不到半年便售罄。
02:移花接木,做国人自己的精酿
在尝过大量国外的精酿啤酒之后,潘丁浩有了一个要做适合中国人口味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精酿啤酒。
精酿不仅仅是一杯酒,更是一种文化。熊猫做的是精酿,在乎的是味道,希望有好的原材料,有很多本地的文化可以输出,把啤酒这种原本很好玩的东西重新带回来,让啤酒世界更加丰富和精彩。
传播一个文化,是需要与更多本土化的元素进行融合,兼容并包,落后的就要淘汰掉,优秀的形式带入进来,这才是革命和进化该有的进程。
在每一款精酿啤酒中加入中国元素,是熊猫精酿特有的风格。从最初的9款自酿啤酒已经到现在的20多款风格迥异的啤酒。
熊猫精酿做百花蜜苦丁、生姜啤酒,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元素里的东西,当这些中国元素拿到国外以后,大家就会觉得很有趣,这也是熊猫精酿一直遵循的目标,把来自中国的精酿啤酒享誉全球。
在啤酒中加入百花蜜,生姜,苦丁,小麦,让熊猫精酿更加“本土化”。容易入口的味道,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工业啤酒的爱好者转为精酿的簇拥者。
熊猫精酿自开店之初就确立了自己的产品定位。在借鉴和引入世界主流精酿啤酒工艺的基础上,结合国人口味,精心酿制适合中国人的啤酒。
03:最正的材料,最专业的设备,最醇的酒
精酿啤酒之所以不同于工业啤酒,就在于它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着匠人一般精细的拿捏。传统意义上的啤酒,它在全世界的口感几乎都一样,因为它是标准化的。但精酿啤酒会随着各个国家、各个地区的文化不同,有一些相应的变化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。
熊猫精酿的每一步都做到了精酿这个词。
绝对使用精良的原料。熊猫精酿使用的麦芽来自澳洲和德国,啤酒花来自美国,酵母来自比利时,水源则是来自非常适宜酿造的湖南洞庭湖畔的深层地下水。
富有中国特色的原材料:江西产的百花蜜、海南产的苦丁茶等酿制中式精酿啤酒。熊猫精酿还是目前国内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浓郁啤酒花香、麦香的精酿啤酒产品,因此具有饱满的口感和醇香的体验。
还不惜花重金学习世界主流精酿啤酒的酿造技术,并针对中国特色原材料设计、开发出一系列独有的酿造工艺。不仅如此,还推出了可以外购和携带的瓶装酒和灌装酒,满足各种顾客的需求。
04:个性化连锁,优先占领市场
对于熊猫精酿门店的连锁,也是独具特色的。
“熊猫”做连锁,首先与品牌的理念有关。精酿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,“熊猫”希望将这种文化传播出去,不是优先传播品牌,而是优先传播精酿文化和精酿所代表的生活方式。
“熊猫”虽然做的是连锁店,但是每个店的装修、装饰、产品都不是完全一样的。
以店铺面积为例,北京北新桥店是4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,而开到苏州的“熊猫”却只有五六十平方米。
在合肥开的店面,从外面看,你会不敢相信这是个酒馆。它就是纯正的徽派建筑,白墙灰瓦,里面也是很传统、古朴的风格,跟北京店这种工业风完全不同。而在商场里开店,那又是另一种样子了。
每到一个新城市,“熊猫”都要像在北京刚开店一样地宣传、推广精酿文化,推广品牌,这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,但也正好是“熊猫”在二线城市拓店的目的。
在二线城市,精酿的受众群体比较小,前期付出最多的就是推广,品牌会培训员工怎么去介绍酒,教顾客从淡的喝到重的。
“熊猫”在员工沟通上,摒弃了很多餐厅使用的精简模式,而是强调员工与顾客间的交流,希望店铺成为交流的平台,而不只是服务员和顾客这种身份的对立。在这种理念下,“熊猫”顾客的粘性比一般的餐厅要高很多。
在消费升级的时代,熊猫精酿独具战略眼光,能够从复杂的消费群体中挖掘出新的消费需求来,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运营和精细的工艺制作,来吸引和拉拢消费者年轻而躁动的消费欲望。未来,熊猫精酿也在全国更多的城市去扩展商业版图,完成一杯让国人喜爱的啤酒的最初梦想。
101